八卦掌名家

中華易宗內家武學研究會 八卦掌名家 董海川

董海川(1797-1882),直隸省、順天府、文安縣、朱家務人。生有神力,自幼即以武勇名鄉里。性豪爽,行俠仗義,不以謀生為意。好遊歷,凡名山大川,多有其蹤跡。後往江蘇、安徽一帶訪友,迷路入亂山中。偶逢一老道,留住廟中,愛其才,傳以鍊神導氣之法,擊刺進退之術,皆向所未聞,習練數年後下山。

中年時,不知何故為太監,後入肅親王府當差,無人知其身懷絕技。當時滿清親貴受其祖先尚武風氣影響,多喜聘僱著名武師傳授武藝,或為護院。肅親王好武,府中護院頗多。護院總管姓沙,原為關外鬍匪首領,武藝高強。其妻馬氏,亦擅武藝,並善用絕把子手槍,百發百中,甚為肅親王所倚重。一日,王令護院獻藝,府中觀者如堵,肅親王忽要茶,董時司茶役,因觀眾將通路阻塞,無法往後院取水,乃越屋前往取之。肅親王偶然發覺,知董非常人,乃令其下場獻藝。董演示之際,忽如行雲流水,滔滔不絕,忽如驚鴻一瞥,轉瞬即逝,變化無窮,氣象萬千。王雖好武,所見亦廣,但從所未聞,大為驚奇,觀眾亦交相讚譽。沙某見狀不悅,要求與董比試。肅親王允之。惟連比數次,沙某皆敗,乃羞慚而退。肅親王大喜,遂改委護院總管於董氏。董固辭不獲,勉強接受。此事傳出王府,董氏始為北京武術界所知。

沙某敗於董後,氣憤難平,又以優差被奪,乃與其妻密謀行刺。有一夏夜,因天氣尚熱,董之寢室門窗深夜未閉。沙某以機不可失,遂囑其妻持槍由窗戶偷襲,自己則持刀由門衝入接應。馬氏潛至後窗時,董已警覺,待其探身窗外,舉槍欲發時,董已掩至身旁,將槍奪下,當場制伏。沙某見狀,乃棄刀下跪求饒,並懇請董收為弟子。董初不允,經沙某夫妻再三懇求,又以冤家宜解,只得俯允。

次日,此事傳出,肅親王本欲追究,因董之請求而作罷。惟此事已驚動北京武術界,好武之人無不既欽且慕,慕名來拜者絡繹於道。沙某夫妻於王府勉強居住,自覺無顏再留,不久竟不辭而去。

董後以年老,請准退休,搬出王府。好武者紛紛前往拜門學藝,董擇其中資質較佳,且武功已有根底者,收入門下。其教人之法,乃走圓圈,而於行動中變換掌法,習之既久,則縱橫矯變自然而生,名曰游身八卦連環掌。當時北京、天津及附近數縣,學習八卦拳者風起雲湧。往往有武藝高強者,來訪問比試,但均非董之敵手。董向不傷人,卻能將人制服,其名益高。

一次,董往關外遊歷,遇大盜數名。因素聞董之大名,盜首邀往山寨比武。董命對手各持兵刃同時圍攻,他四面迎拒,捷如旋風,竟無人能傷其分毫。群盜無不歎服,於是款待後恭送下山。

董因功夫已入化境,警覺性極高,動作變化更出人意表。有一夏日,大雨之後,寢室牆忽塌。當時董正閉目盤膝,端坐在靠牆的炕上。室內門徒大驚,急視董,已不見。四顧,董已坐在室內另一側椅上,身上塵土皆無。又有一深秋午後,董午睡。門徒恐其受寒,乃提被躡足至床前,輕覆被於董身。不料被才放下,人已不見。驚而回顧,則董已坐在靠窗椅子上,說道:「怎不說話?使我一驚!」又一日,與客人談話。客人舉杯飲茶後,因注意聽董講話,放茶杯時,未注意茶几,將茶杯放空。在茶杯向地上墜落瞬間,董一個箭步竄上前,將杯子接住。凡此種種,軼事甚多,不一而足。

中華易宗內家武學研究會 八卦掌名家 董海川

2010.8.18.易宗內家武學研究會攝於北京萬安公墓

清光緒六年冬,董海川去世,壽八十四歲。弟子尹福等,葬於北京、東直門外,榛椒樹東北,紅橋大道旁,並立碑略敘其事蹟。所傳高足,最著名者,有尹福、程廷華、馬維祺、梁振普、史季東、李存義、耿成性、劉鳳春、張兆東等。

【按】關於董海川的傳說,駁雜不一,本文內容主要取自《中國武術史料集刊》(1974年,教育部體育司編印)。原篇名為〈八卦拳之研究〉,作者周劍南(1910-2008),為臺灣著名武術史研究專家,學風嚴謹,言不浮誇,其文頗具參考價值。

ef尹福(1840-1909),直隸省冀州人,住北京朝陽門外,頭條四十號,並在城內設有銅肆。性和善,重義氣,為董海川大弟子,因身材瘦長,人稱「瘦尹」。

尹福武藝精純,北五省聞名,在北京善撲營擔任武術教頭,傳授武藝的對象包括光緒皇帝在內,多為王公貴族,因授藝多在北京城的東邊,也被稱為東城派。

盧景貴於民國三十一年(1942)出版的《曹氏八卦掌譜》一書中記述:「大指折曲而微貼於次指,餘四指緊相貼靠,全掌直豎而微凹,並斜向左前方。」並緊隨其後有小字做如下說明:「此稱牛舌掌,乃傳自尹福先生,與程廷華先生所傳之龍爪掌,掌面向外,五指微張且微向外曲,虎口圓張者不同」。這是我們目前能見到的,最早明確記述尹程之別:牛舌掌與龍爪掌的典籍。

高義盛師祖在師從宋益仁之前,曾向尹福拜師學藝,故將尹福列入本門祖師之一。張峻峰來臺授拳,家中牆上所懸掛的祖師像,即為手繪尹福畫像。

chength程廷華(1848-1900),因從事眼鏡業,人稱「眼鏡程」,董海川弟子。武功極高,拳譜上說他能空手搏飛鳥。他教拳的地方,主要在北京的南邊崇文門外,所以也有人稱之為「南城派」。

光緒26年(1900),八國聯軍入侵北京,德軍在東交民巷燒殺淫掠,程廷華激於義憤,連斃多名德軍,上屋欲遁時,德軍急開排槍射擊,不幸被擊中落地,仁俠英風,典型永垂千古。

程廷華所授掌法,掌型以龍爪掌為主,身法佳妙,功力深湛,意拳宗師王薌齋曾於《意拳正軌》中描述: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,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,百折千回,令人難追其功勁。」對他推崇備至。

程廷華雖在五十餘歲時以大義喪生,但因理法深澈,傳授得法,門廷極廣,弟子高手輩出,均為一時之選,堪稱八卦門中影響最廣的人物。

bagua1高義盛(1864-1947,維基百科載1866-1951,但經其曾孫高海華先生指出,正確年代應為1864-1947。此經高氏後人親自確認,遠較維基百科為可靠),號德元,字壽山,山東省無棣縣大山鄉大莊子人,幼時隨父母移居天津武清區小高莊村,後定居武清區陳嘴鎮艾蒲莊村。

高義盛早年承家傳習練少林大紅拳,後又學形意拳,並曾受形意名家李存義的指教,他學習八卦掌的緣起,與表兄周祥有關。

周祥(1861-?),又名玉祥,天津武清瓦房村人,綽號周麻子,曾從李存義學習形意拳,又從程廷華學習八卦掌,後拜入劉鳳春門下,嗜藝如命,勤習善悟,深得程、劉兩位大師的八卦掌真傳,最擅使「開掌」,人稱「掌手雷」,以掌擊人,極少輸手,又稱「絕掌」。津門閃電手張占魁所習八卦掌,亦曾為周祥所指授。張占魁供職於津門營務處,拿賊捕盜,每遇強敵,必請周祥一同前往助援,可見張對周的信服。李存義曾說:「周麻子(周祥)的掌功不亞於翠花劉(劉鳳春)。」

高義盛與師兄周祥為表親,時相過從。高三十歲起從周練習八卦掌,後承周引介,在北京拜程廷華為師(一說高拜尹福為師,其說亦有所據。高之弟子張峻峰來台授拳,牆上除了高祖畫像,就是尹福肖像)。但高義盛與尹師或程師親炙時間均十分有限,周於高亦師亦友,多與之切磋攻錯,時間長達二十年。高45歲(1911年)時赴山東原籍故里授拳,先後擊敗本村武師吳會山、張元彪、李學武等人,聲名大噪。後於膠濟鐵路周村傳藝,遇方外道士宋益仁,得其親傳,於是得窺先後天八卦掌全貌。

此傳藝道士之名諱說法不一,或云宋益仁,或云宋義仁,據此道士所述,他與應文天、董海川俱師承江西廣華山丹士畢澄霞,並強調:八卦掌原名「周天術」,其術有先天遊身掌與後天六十四纏連掌,先天掌為後天掌之本,後天掌為先天掌之用。先天掌前者以繞圓走轉為主,後天掌則以直線(或斜線)步法為主,直線並可化入圈中,以合易經方圓之理,並留下《周天術》拳譜一冊為證。

方外道士傳藝,頗富神秘色彩,但此事曾經韓慕俠加以印證。高義盛弟子吳孟俠先前曾在韓慕俠門下習藝七年,學得後天八卦掌五十餘掌。後於天津得遇高義盛,偕兄長吳兆峰拜入高氏門下,五年後又習得六十四掌全藝,發現韓、高所傳,幾乎完全相同,經韓說明,他曾至皖南一帶巧遇道士應俠(號文天),得其親授八卦掌,乃改名慕俠,表明仰慕感恩之意。故韓慕俠之師應俠(文天)與高義盛之師宋益仁,武藝來自同源,均得自廣華山丹士畢澄霞,高祖遇宋益仁傳藝之說,誠非虛語。

高祖70歲左右時,受天津友人邀請,開始在在英租界球場(現為新華路體育館)教授六十四式之八卦掌法,此藝於是公開,稱「高氏八卦掌」。

高義盛傳藝時,強調「以易為宗,以哲為派」,以大易的哲理為武學精髓。他畢生以習練研究和傳授八卦掌為業,拜師求教者甚眾,在天津比較有名的如高鳳鳴(其子)、吳會山、吳洪山、張峻峰、安繼海、張玉峰、徐明橋、曲克章、吳孟俠、杜紹堂、何可才、趙百川、李雲章、劉鳳彩、劉伯庸等等。其中吳孟俠、張峻峰並因此傳下哲宗、易宗的系統。

中華易宗內家武學研究會 八卦掌名家 高義盛、吳兆峰、吳孟俠

高義盛與弟子吳兆峰(右)、吳孟俠(左)合影

高義盛80歲左右回武清艾蒲莊安享晚年,於1947年初(一月份)逝世,終年84歲。其子高鳳鳴(字岐山,1896-1965)、孫高桂林(1939生)、曾孫高海華(1977生)均繼其志鑽研八卦掌,以承其學,於武清艾蒲莊定居至今。

wu_mengxia3吳孟俠(1906-1977),原名彩翰(一說本名學良),福建泉州人。少年好武,尤喜太極拳、形意拳和八卦掌。太極拳得傳其岳父之盟兄、楊班侯傳人牛連元。是天津一帶極負盛名的武術家,因他極嗜武藝,時常到處漫遊,廣交天下豪傑,以武會友,武學造詣既精,見識尤廣。師事高義盛之前,曾從師十一位,其中包括形意八卦名家韓慕俠。

韓慕俠本名韓金鏞,曾隨張占魁(兆東)學習形意拳、八卦掌,後漫遊南北,至皖南一帶巧遇道士應俠(號文天),得其親授八卦掌,乃改名慕俠,表明仰慕感恩之意。吳孟俠在韓門習藝七年(一說十二年),除形意拳之外,又得到八卦掌五十餘掌之傳。後於天津得遇高義盛,經印證武功後,大為歎服,與兄長吳兆峰均拜入門下,五年後又習得六十四掌全藝,乃發現韓、高所傳,系出同源。韓慕俠之師應俠(文天)與高義盛之師宋益仁,均為廣華山丹士畢澄霞所傳,八卦掌於是而有廣華一系。

吳孟俠從高師學習之後,曾向韓師轉述高師得藝經過。韓師對吳孟俠的轉益多師,並不介懷,而得遇同門,尤覺驚喜,因此鼓勵吳孟俠珍惜良師,致力學習,並經吳引介,與高師互遞拜帖,以示認同敬慕之意,此事在武林一時傳為佳話。

民國26年(1937)七七事變後,吳孟俠在重慶組建「中華國術會」,後任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。抗日時期,曾隨張之江擔任中華武術協會理事長等職。

抗戰勝利後,吳孟俠在天津和平區建設路壽德大樓與其兄吳兆峰創建「廣華哲宗同易武術社」及「葆真八卦掌房」,設場授徒。葆真八卦掌房所在的壽德大樓,如今房屋構造已改,不復舊觀,成了天津一家著名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的宴會廳所在。

吳孟俠傳藝於其子吳光普、其姪吳光祖,弟子有齊德居、王進忠等人。晚年著有《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注解》一書,後易名為《太極拳之要訣》出版。

bagua2-2張峻峰(1903-1974),原名張鳳崑,山東省鄒平縣九鄉丁家庄人。生於民國前九年十月四日,卒於民國六十三年,享年七十二歲。父親名為楠,是丁家庄的庄長,育有三子,先生排行第二。

先生九歲時開始進私塾就讀,三年之後,又在新式學校就讀三年。畢業以後,即赴天津開始學習經商,當時在京津一帶,學武蔚為風潮,他在做學徒期間,就常利用閒暇,四處訪師學藝。 於二十一歲時便擔任當時天津「漢宮秋」商號的總經理,總掌八個店鋪,手下管理約三百多名夥計。「漢宮秋」總鋪位於天津法租界二十六號泰康廣場,主要經營的項目是洋貨、煙酒、鮮果及國內外各項雜貨批發買賣。

先生雖忙於生計,惟一旦積攢有餘,即延聘武術家至家中,待如上賓,俾能就近求教。由於慕道心誠,請益虛心,又極下苦功,因此所請益的老師,也樂於點撥指導。其中於他亦師亦友的吳孟俠,對他影響尤深。

吳孟俠與張先生相交至善,以兄弟相稱,曾長期住在張的家中,加以指導攻錯,對他的啟發甚大。後來經吳孟俠的引薦,張峻峰拜入高義盛門下,研習八卦掌。得到明師指點,張不勝之喜,即請得高師允可,奉請高師回自宅傳習武藝。

因歷訪名師,張先生所學甚廣,其中以八卦掌、形意拳、太極拳最精,除了八卦掌幸得高義盛先生傳授之外,形意拳也得之於李存義、張兆東一系,太極拳則學兼楊、郝二家(楊式太極得之於楊班侯的友徒牛連元,獲楊家拳訣真傳甚豐,於用法體會尤多;郝式太極則受之於郝為真先生一系,經張先生融之以八卦掌的精髓,遂成為修習道功的橋樑)。

先生學習機緣既佳,練功又勤,在平津一帶聲譽鵲起,頗負盛名,天津的國術會聘為常務理事,上海國術會聘為編審處主任,自此開始課徒傳藝。因其工作為採購水果、回天津批發,數次赴台採買,並短期居住,不料民國三十八年時大陸政權易主,從此定居台灣。

先生因見「漢宮秋」洋貨鮮果的批發買賣,在當時百業蕭條的台北市無從發展,於是改做米糧麵粉的生意,閒暇時則在圓山下練拳(基隆河邊原兒童樂園舊址處)。他練八卦掌先天轉掌時,土地上可踏出三寸深的溝痕,因演練時功力深厚,氣勢非凡,圍觀者逐漸增加,要求切磋或請益的人也接踵而來。由於求教者越來越多,在當時經商又感不易的情況下,經一番深思熟慮,先生乃決定結束兩年的米糧生意,改以教拳為業,這便是內家武技在臺灣興學之始。

當時臺灣的武術界是以少林拳類的南方硬拳為主,對內家拳這樣的軟練法十分陌生,許多本地的拳師多懷疑這種軟拳是不能拿來應敵的,因此很多人登門試探,沒想到來訪者儘管都不是泛泛之輩,卻無不在一招之內被他發勁震出,於是探門的拳師們傾心拜服,紛紛要求拜入門下,學生也因此多了起來。當時求教者日眾,張便陸續在圓山旁的「太原五百完人塚紀念碑」、植物園、迪化街十三號水門外、三重濟陽醫院等處公開授藝。民國四十年,「臺灣省國術會」成立,在成立大會的觀摩表演會場上,張手握一支長桿,竟以內勁將之震斷,震驚全場。

當他在迪化街水門外教拳時,副總統陳誠先生也經常前往觀看,並引薦他往總統府表演,之後各機關爭相聘請,先生乃應聘到總統府、空軍總部、警備司令部、調查局、情報局等處授拳。張遷居臺北市信義路後,仍於自宅開館授徒,誨人不倦,總計前後所點撥指導的學生,不下兩萬之眾,他對內家武學之推廣,可說不遺餘力。

中華易宗內家武學研究會 八卦掌名家 張峻峰

先生演練拳術時,柔中寓剛,氣勢磅礡,而應用時則靈活矯變,縱如猛虎,無論對手如何精壯魁梧,搭手一瞬間往往被他連根剷拔,有的騰空摔跌,有的仆地不起,無不隨心所欲,恰如兒戲一般。有時甚至只是一招「挫手」,他便可將對手的手臂表皮黏挫起來,功強力韌,見之者莫不駭然歎服。他一生性情豪邁直爽,為學極肯刻苦用功,授藝也以勤學苦練為本,因此能對內家武學的精微處深得竅妙。高義盛先生傳藝時,曾親口點明「以易為宗,以哲為派」,就是以大易的哲理為武學精髓,先生深體此意,因此來臺傳藝不忘正名「易宗」,用以表明武學旨歸,也表明了對師恩的感念。

張峻峰先生功力精純深厚,為來台傳習內家道藝之始,因為強調以易理為宗法,係依八卦所創造之武藝,因此稱為「易宗八卦掌」,也稱「遊身連環八卦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