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家拳–形意拳

原名心意拳、心意六合拳

  形意拳的創始,眾說紛紜,或云達摩、或云岳飛,不過,如寶顯庭《形意拳譜》中〈積健社形意拳師承記〉所云:「形意拳之鼻祖,姬公隆豐也。遠溯姬公以前,代遠年凐,傳說匪壹,俱無文獻足徵,未敢據為信史。惟自姬公以來,年代未遠,承學斯術者,於其前輩之姓氏里居,類能確鑿言之,遞相傳述,以其遠紹而無據,易陷於誣,毋寧斷自姬公,世系昭然,確實可信。」

gi  明朝末年,政治腐敗,民生凋敝,朝廷昏聵,群雄並起,姬龍峰生於此時。他原名際可,字龍峰(或作隆風、隆豐、龍鳳),出生於山西的蒲州,是蒲州諸馮里尊村人氏(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張營鄉尊村),祖先世居山西洪洞,明初遷來蒲州,到姬龍峰的父親姬訓時已是第八代了。蒲州一帶,西臨黃河,東靠中條山,相傳是虞舜故居,武風鼎盛。據說姬龍峰年少時,常在村西黃河灘上練拳,曾遇異人指點,從此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渾然一體,大槍術造詣尤其精絕,當時他在村中的巷道上騎馬,用槍端點刺屋簷下的椽木,每間十棵,無一不中。根據乾隆五十五年《姬氏族譜》卷二的記載,說他「技勇絕倫,晚年破流寇於村西,手殲渠魁,人號神槍。」

  姬龍峰在明末時曾任總兵,在戰場上「縱馬提槍,有萬夫不當之勇」。後因世亂朝昏,棄職歸農。甲申之變(西元1644年),明朝覆亡,姬祖方當壯年,自謂:「吾處亂世,執槍衛身則可,若處平世,兵刃消滅,倘欲不測,何以禦之?」「吾術不能以徒手勝,雖工猶有憾」,於是遍遊名勝,訪求豪傑,把心力從戰場的刀槍轉入拳術的鑽研和創發。

  姬祖所創拳術的來源,可能與少林寺或終南山有關。他到河南時,曾居少林寺十年,因見兩雞相鬥,深受啟發,後吸收當時盛行於少林寺的龍、蛇、虎、豹、鶴五拳,創立了心意六合拳。少林寺至今還有著名的「少林心意把」和《六合捶譜》,內容與形意門流傳的古譜「十法」大部份相同,兩者之間當有深厚淵源。

  後代形意拳家又盛傳姬祖於終南山得「岳武穆王拳譜」,此說來自戴龍邦《心意六合拳譜》序(其年代為乾隆十五年,即1750年)。姬祖與岳飛的關係,因年代相距太遠,武術考據家唐豪與徐震均認為不可採信。但該譜指出姬公「變槍為拳,理會一本,形散萬殊,拳名六合,前後各有六勢。」將槍術化入拳法,確實是心意、形意拳理法上的來源。

  原始的心意六合拳前後各有六勢,一勢變為十二勢,十二勢仍為一勢,其中的精華,就在一個「合」字,上下相合,左右相合,內外相合,因為注重心意的融貫,強調內外的結合,因此名為心意六合拳。拳譜上說:「理會一本,形散萬殊」,後來形意拳雖然因為傳承者的心得不同,而產生不同的形貌,但是卻在這個思想基礎上打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。後人在十二大勢上陸續深究整理,終於產生了著名的五行拳。根據傳統說法,他的弟子除了曹繼武之外,還有他的兒子姬壽、南山的鄭氏(其名不傳)和河南的馬學禮等。

p1000419

後人在姬龍峰故居所建的龍峰紀念館(2009.7.3.林世奇攝)

  根據雍正十三年(1735)河南進士王自誠的《拳論質疑.序》:「得姬師真傳者,有其徒鄭氏焉。鄭氏於拳棍刀槍無所不精,而會通其理,因述為論。」南山鄭氏承上啟下,隱其名而不傳,卻是目前頗被認可的姬祖傳人。南山鄭氏所傳為誰,目前難以確知,除河南新安人王自誠以外,李政(李禎)、河南洛陽人馬學禮與山西祁縣人戴龍邦,都是這個時期心意拳的宗匠,但這些人的系譜尊卑究竟如何,目前仍有較大爭議。可確知者,馬學禮所傳,形成了河南系的古樸風格,戴龍邦所傳,則形成了山西戴家特有的風格,稱為戴家心意拳。從此心意拳有了河南、山西兩大系統。

改名形意拳

  「心意拳」原始風貌較為剛猛,傳入山西戴家漸有轉化,到李飛羽(1788-1876)的時代,他與同門共同揣摩研究多年,吸收道家的思想,使原有心意拳更趨精鍊簡約,於是創造了「三體式」和「五行拳」,因為吸取了萬物變化的「形」態,化約成精簡的「意」象,改稱為「形意拳」。

  李飛羽,字能然,在山西祁縣一帶,根據當地對長者稱呼的習俗,被稱為「李老能」,因音近訛為「李洛能」,又因在祁縣種菜園,亦稱「李老農」。他本是河北深縣人,精於長拳,在他去山西祁縣做佃農的時候,認識了戴龍邦的兒子戴文雄和戴文俊,經過交手,敗在他兩人手下,因此要求拜入師門,兩人因年紀幼小,就引見他拜見戴龍邦。當時李洛能已經三十七歲了,雖見戴氏「言談舉止,均甚文雅,不似長武術者」,但卻因為如此,「心異之」,乃誠心拜在門下,苦志練習。

  剛開始戴龍邦教得很慢,兩年之間只教了一項劈拳和半趟連環,李洛能不敢請益,只是專心練習,朝夕不斷。有一年,戴龍邦的母親過八十壽誕,李洛能前往拜祝,拜壽之後,會武術的人都在壽堂表演,各盡所學,戴龍邦的母親見李洛能只練半趟連環拳,問過龍邦,才知道他兩年之間只練了這半趟拳,因此對龍邦說:「這個人學了兩年之久,並不貪多,看來倒是忠誠樸實,你好好教他吧!」龍邦本是孝子,又受老母面諭,因此盡其所能加以傳授。

  到李洛能四十七歲的時候,武功大成,每和人交手無不隨心所欲,手到功成。他有個考上武進士的好朋友,體力過人,對他的武術頗不心服,又不便開口挑戰,有一次走在他身後,趁他不備,兩手抓住他,要用力舉起,就在那一瞬間,他自己的身體竟然騰空飛起,碰上屋頂才掉下來,而且兩腳站得好好的不曾跌倒,還以為這是邪術,覺得很納悶。在孫祿堂的《拳意述真》書中曾經說明,這是「不見不聞的知覺」,已是拳術上乘神化之功,據他所知,有四個人到達這種境界,除李洛能之外還有八卦掌的董海川,太極拳的楊露禪和武禹襄,李洛能因此被稱為「神拳李能然」。

  他除了功夫練到化境之外,對形意拳有非常大的貢獻,首先他吸收了道家的養生觀點和思想基礎,定三體式為形意拳的基本架勢,把原有的十大形擴大為十二形,又編套路「雜式捶」和對打的套路「安身砲」等等,為了稱呼和理解方便,還把心意六合拳改名為「形意拳」(若根據王薌齋的說法,則在戴龍邦時,「心意」拳已改名為「形意」拳)。

  由於李洛能打破形意拳家墨守成規,教人唯親的保守觀點,廣開門庭,又重視武術交流,因此形意拳名家輩出,聲威大震,形意拳在武術界的地位自此建立。因為他每年來往於山西、河北兩地,在山西傳下了車永宏、宋世榮、宋世德、白西園等人,在河北則傳下了郭雲深、劉奇蘭、張樹德、劉曉蘭等人。一般說來,山西派得於「形拳」較多,而河北派則尤精於「意拳」。

所謂「形意」就是「象形取意」,從自然界中飛禽走獸的形態裡,去揣摩攻守的方法,透過意象的捕捉,把飛禽走獸的姿態,化為武術的動作,「勢勢不離虎撲,把把不離鷹捉」,象其形、取其意,在「形」裡面表現出精神的「意」念來,所以叫做「形意拳」。

這種拳術,以意念為主,重點在於培養身體的太和元氣,以意領氣、以氣運身。因為招式淺明簡易、動作柔和舒緩,在練習的過程裡,無形中調勻了氣血,改善先天的體質;其次以協調的呼吸,培養生命的動力,內運五臟六腑,外練四肢百骸,不但能強筋健骨,袪病延年,而且可以滋潤性情,達到氣恬神怡的精神境界。

形意拳養氣的方法,就從簡單的「五行拳」開始,每招都是一屈一伸、一起一落,或一往一來,並不去故意用力,但是因為動作很有規律,運動量又很恰當,在屈伸往來之間,等於是充份把周身做了按摩,所以「不運氣而氣充,不加力而力無窮」。其理論特點約有如下數端:

收攝靈根

形意拳譜有「三性調養」之說:「要之,運於三性之中,發於一顫之頃,如虎之伸爪不見爪,而物不能逃,龍之用力不見力,而山不能阻。如是諸法合而為一,克人豈有不利乎!」「三性」,指「眼為見性,耳為靈性,心為勇性」,意在收攝靈根,使「精靈之意在我」,則內勁騰發之際,不過一顫之頃,精微入妙。

古名心意,後名形意,都在強調心意融貫的重要性。故形意之勁,係由內摧外,神重於形,意識、動作、呼吸緊密配合,意為主導,故有「心意誠於中,肢體形於外」之理。

用意入微

形意拳的鍛鍊,以樁功入手,要求體穩根實,通過內在的統一強化內勁。故有〈八字訣〉:「樁法拳式站定時,此八字須具備焉,所以蓄力養氣,使敵我者無所措使。」在樁法中讓氣沉丹田,由蓄精、養氣而斂神,勁足氣盛,產生雄渾內勁。

此勁不在外表,而源於內在深處,故有「四梢」之說:髮為血梢、甲為筋梢、牙為骨梢、舌為肉梢:必使髮欲沖冠,甲欲透骨,牙欲斷筋,舌欲摧齒。行拳走勢時舌抵上齶,牙齒微扣,氣自三心(腳心、頂心、手心)出,勁向四梢發,宛如怒髮衝冠,周身如戟,如虎恨龍驚,氣發聲出,聲隨手發,手隨身落,「心一顫而四者皆至」「一動而百枝搖」,故「四梢無不齊,內勁無不出」,四梢齊勁,乃得渾然一統的內勁。

三節如龍

形意在統一的整體中,強調靈動的變化,故有「三節」之說,《十法》:「不外乎起、隨、追而已。蓋梢節起,中節隨,根節追之。庶不致有長短曲直,參差俯仰之病。」

以全身來說,足為根、身為中、手為梢。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,以腿為例:腿部微曲,曲則易動,動則靈敏,蹬則有勁。明三節,意在明「龍身」之理,所謂「龍腰三折」,騰挪夭矯,除掌握力量根源、透發末端之外,又強調勁力的回環轉折,從根到梢,身體的力量貫串連結,乃能如鞭如龍,全身律動渾然一體。

略帶曲勢

徐震《國技論略》:「心意壁壘森嚴,如岳家之善用正也。心意之妙尤在簡約而易於專精,其搏擊時,橫略帶曲勢,取有餘不盡之意,其身法亦貴有圓勢,其十形中尤多合導引之義,是其為南宗內家之學也。」

徐震提點極精:「略帶曲勢」「有餘不盡」「貴有圓勢」,出於老子:「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敝則新。」將哲學上抽象的「曲」化為身體上具象的「曲」,這是明末以來內家武術的特點。如形意拳〈八字訣〉中強調曲、扣、圓、抱:三曲者何?兩肱宜曲,弓如半月,則力富。兩膝宜曲,彎如半月,則力厚。手腕宜曲,曲如半月,則力湊。皆取其伸縮自如,用勁不斷之意,是謂之三曲。凡此,均為道家思想之應用。

以圓構型

形意拳〈八字訣〉中強調了圓與抱,均體現了「以圓構型」的特點。三圓:「背骨要圓,其力催身,則尾閭中正,精神貫頂。前胸要圓,兩肘力全,心窩微收,呼吸通順。虎口要圓,勇猛外宣,則手有裹抱力,是謂之三圓。」三抱:「丹田要抱,氣不外散,擊敵必準。心氣要抱,遇敵有主,臨變不變。兩肱要抱,出入不亂,遇敵無險,是謂之三抱。」

形意拳講究陰陽圓潤,勢式圓弧。圓則滾,滾則進,故在進退中形成上下、內外、平立、橫順的各種螺旋。旋為形,滾為勁,動如螺旋,起落似彈簧。攻中有防。防中有攻。

往復如環

心意拳〈十法〉有云:「身法有八要,起落,進退,反側,收縱而已。夫起落者,起為橫,落為順也。進退者,進步低,退步高也。反側者,反身顧後,側身顧左右也。收縱者,收如伏貓,縱如放虎也。」

關於身法的起落:「肘發護心,手起撩陰,其起如虎之撲人,其落如鷹之捉物。」強調起鑽落翻,螺旋形的運動方式,使身法如環無端,一起一落,一收一放,足可往復來回,綿綿不盡。因此形意拳譜云:「起如鋼銼,落如鉤竿。起者去也,落者回也。」「起落如水中翻浪。」

主靜尚柔

一般人對武術的誤解,在於:「若急急於拳套是舞,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觀,如是則全體之氣孔開塞,而於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礙。觀諸用急暴力者,無不努目皺眉,頓足有聲,先閉其氣,而後用其力,既畢,則又長籲一聲,歎氣一口,殊不知已大傷其元氣也。往往有數十年之純功,而終為門外漢者,目見皆然,豈非用拙力之所致也?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,可知謬途誤人之甚。學者於此求力之法,當細斟之,自能有天籟之機,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。」

練習形意拳則須肌肉放鬆,去其拙力,產生內勁,以養丹田之氣。練到一定程度,方可快慢相間,寓柔寓剛,養成聽勁應變的能力。如王薌齋所云:「求勁之法,慢優於快,緩勝於急,而尤以不用拙力為最妙。蓋運動之時,須使全體之關節任其自然,不稍有淤滯之處,骨須靈活,筋須伸展,肉須舒放,血須川流,如井之泉脈然。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,一貫之力,而本力亦不外溢。」

在凌桂青的《形意拳圖說》中曾經對形意拳的特點做了很好的概括:「簡而不煩,雅而不俗,淺而易明,勞而不傷,依法習練,日須片時,便使筋縮者伸,弛者和,散者聚,柔者剛。血脈流通,精神強固。」充份說明了這種拳術的特點。

形意拳的鍛鍊強調「心意」,意在明其主從,有如行軍布陣,心為令、意為旗,以心意引領週身的運動,養勁才能渾然一統,行勁才能精微入細。強調「六合」,則在強調用意所在,不在逞一拳一腳之能,而在週身一統的渾元整勁,其合不在外形把勢,而在內意到外力的層層融合、肢體根梢的和諧統一,因而創造了形式簡約的「三體式」與「五行拳」。

三體式

李飛羽吸收道教思想,創造「三體式」,作為形意拳起式。三體式的來源,是道家內丹的思想。宋代的內丹大師張伯端嘗謂:「道自虛無生一氣,便從一氣產陰陽。陰陽再合成三體,三體重生萬物昌」。形意拳以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,「虛無生一氣」,是由靜而動;由太極至於三體,是由動而靜。身體是寧靜的,但內在是律動的。在寧靜的樁法中發現自己的身體,掌握身體發出來的訊息,是為先天。樁法不必用念頭控制,它會在靜中自我調和,這就是中和。形意拳的入門,便是以三體式培養中和之氣。

三體式所取的意象,是天地人三才之象,即人身中之頭手足。其式要求兩足單重,不可雙重,前足可虛可實,著重在於後足。一般人不懂得身體的均衡,用三體式調節它,要求有虛有實,稱為單重。不得單重之中和,先後天不交,剛多柔少,變化不通,自被血氣所拘,拙勁所困,以三體式入手,意在得其中和之起點,使動作靈活,形式一氣,無有間斷。

五行拳

除三體式外,清初形意拳家又創造「五行拳」,其命名和用意都明顯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,可說是對道教及相關文化的整體吸收。

心意拳早期所定把式,取法天地萬物,以動物意象為主,但改名形意之後,取象開始轉向五行的意象。拳架以五行為名,意在以「五行」統合身心內外,形意拳講求內外合一,以「五行」為聯屬:「內屬五臟,外屬五官。心屬火,心動勇氣生,肝屬木,肝動火焰沖,脾屬土,脾動大力攻,肺屬金,肺動震雷聲,腎屬水,腎動快如風,此五行之存於內也。目通於肝,鼻通於肺,耳通於腎,口舌通於心,人中通於脾,此五行之現於外也。故曰:『五行真如五道關,無人把守自遮攔』。」「天地交合,雲蔽日月,武藝相爭,先閉五行。」「閉己之五行,克人之五行」。「五行四梢要齊全,氣連心意隨時用,硬打硬進無遮攔。」

舊譜解五行,強調了內外的聯屬關係,內為五臟、外為五官,若能內外一統,一旦宣發,便如火焰震雷,如響斯應,其勇力沛然不可當。拳分五行,同時也表現了勁路的多重向度,即:筋骨堅如鐵石的「金力」,四體曲直柔韌的「木力」,週身敦厚沉實的「土力」,再加上行動如龍蛇流轉的「水力」,發手如炸彈爆烈的「火力」,是為五行合一,以此深入武術核心:「渾元力」。

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架。是最精鍊的五路拳法:劈拳屬金、鑽拳屬水、崩拳屬木、炮拳屬火、橫拳屬土,所以稱為「五行拳」。五行拳藉著「屈伸開合,起鑽落翻」,換掉後天濁力,培養先天的太和元氣,是形意門養氣換勁的關鍵。它的動作非常簡單,因為它都是單式練習,每招都是反覆重來地練習,很容易學會。內容包括:

劈拳者,五行屬金能養肺,是一氣之起落也。其勁順,則肺氣和,夫人以氣為主,氣和則體自壯也。

鑽拳者,五行屬水能補腎,是一氣之曲曲流行,無微不至也。其氣和,則腎足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

崩拳者,五行屬木能舒肝,是一氣之伸縮也。其拳順,則肝平而長精神,強筋骨,壯腦力。

砲拳者,五行屬火能養心,是一氣之開合,如砲炸裂也。其氣和,則心中虛靈,身體舒暢。

橫拳者,五行屬土能養脾和胃,是一氣之團聚也。其形圓,其性實,其氣順,則五行和而百物生焉。

xingyi_1

劈拳

xingyi_2

鑽拳

xingyi_3

崩拳

xingyi_41

砲拳

xingyi_52

橫拳

(張永良老師)

五行連環拳

五行拳屬於單招的把式,練成之後,招招連環貫串,就成了形意拳的基本套路--「五行連環拳」。五行連環拳融貫五行,統御六合,抽身換影,進退無常,因此又稱為「進退連環拳」,因為拳架走直勁,所以長勁非常快,是內家功夫最好的功力拳。

十二形

明末的姬龍峰象形取意,化槍為拳,不離六要:雞腿、龍身、熊膀、鷹捉、虎抱頭、雷聲,歷經整編,第四代的「神拳」李飛羽乃在河北、山西傳下「十二形」,取象於十二種動物:

龍有縮骨之法,虎有撲食之猛,猴有縱身之靈,馬有疾蹄之功,

鼉有浮水之能,雞有爭鬥之勇,燕有抄水之巧,鷂有側身之力,

蛇有撥草之精,有豎尾之勢,鷹有捉拿之勁,熊有豎項之威。

其身法起落伏縱,攻守兼備,形式簡約而意象豐富,充滿了《大易》取象的智慧。

xingyi_6

龍形

xingyi_7

鼉形

xingyi_8

蛇形

(張永良老師)

形意拳是「化槍為拳、象形取意」而創造的拳法,特點是招式簡明,拳路雄渾,注重意念的鍛練,強調身心的統合。在節奏明快的屈伸起落之間,使人血脈流通,精神強固,「不運氣而氣充,不加力而力無窮」。其代表拳架除了五行拳、五行連環拳、十二形以外,還有八式拳、四把捶、十二洪捶和雜式捶等。但形意拳的鍛鍊重點不在招式,它注重意念的鍛練,強調身心的統合,容易培養出內外合一的渾元力。拳架本身簡單樸實,但是依法施為,日起有功,內息充盈,氣貫四梢,足以練出紮實的內家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