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卦掌名家
董海川(1797-1882),直隶省、顺天府、文安县、朱家务人。生有神力,自幼即以武勇名乡里。性豪爽,行侠仗义,不以谋生为意。好游历,凡名山大川,多有其踪迹。后往江苏、安徽一带访友,迷路入乱山中。偶逢一老道,留住庙中,爱其才,传以炼神导气之法,击刺进退之术,皆向所未闻,习练数年后下山。
中年时,不知何故为太监,后入肃亲王府当差,无人知其身怀绝技。当时满清亲贵受其祖先尚武风气影响,多喜聘雇著名武师传授武艺,或为护院。肃亲王好武,府中护院颇多。护院总管姓沙,原为关外胡匪首领,武艺高强。其妻马氏,亦擅武艺,并善用绝把子手枪,百发百中,甚为肃亲王所倚重。一日,王令护院献艺,府中观者如堵,肃亲王忽要茶,董时司茶役,因观众将通路阻塞,无法往后院取水,乃越屋前往取之。肃亲王偶然发觉,知董非常人,乃令其下场献艺。董演示之际,忽如行云流水,滔滔不绝,忽如惊鸿一瞥,转瞬即逝,变化无穷,气象万千。王虽好武,所见亦广,但从所未闻,大为惊奇,观众亦交相赞誉。沙某见状不悦,要求与董比试。肃亲王允之。惟连比数次,沙某皆败,乃羞惭而退。肃亲王大喜,遂改委护院总管于董氏。董固辞不获,勉强接受。此事传出王府,董氏始为北京武术界所知。
沙某败于董后,气愤难平,又以优差被夺,乃与其妻密谋行刺。有一夏夜,因天气尚热,董之寝室门窗深夜未闭。沙某以机不可失,遂嘱其妻持枪由窗户偷袭,自己则持刀由门冲入接应。马氏潜至后窗时,董已警觉,待其探身窗外,举枪欲发时,董已掩至身旁,将枪夺下,当场制伏。沙某见状,乃弃刀下跪求饶,并恳请董收为弟子。董初不允,经沙某夫妻再三恳求,又以冤家宜解,只得俯允。
次日,此事传出,肃亲王本欲追究,因董之请求而作罢。惟此事已惊动北京武术界,好武之人无不既钦且慕,慕名来拜者络绎于道。沙某夫妻于王府勉强居住,自觉无颜再留,不久竟不辞而去。
董后以年老,请准退休,搬出王府。好武者纷纷前往拜门学艺,董择其中资质较佳,且武功已有根底者,收入门下。其教人之法,乃走圆圈,而于行动中变换掌法,习之既久,则纵横矫变自然而生,名曰游身八卦连环掌。当时北京、天津及附近数县,学习八卦拳者风起云涌。往往有武艺高强者,来访问比试,但均非董之敌手。董向不伤人,却能将人制服,其名益高。
一次,董往关外游历,遇大盗数名。因素闻董之大名,盗首邀往山寨比武。董命对手各持兵刃同时围攻,他四面迎拒,捷如旋风,竟无人能伤其分毫。群盗无不叹服,于是款待后恭送下山。
董因功夫已入化境,警觉性极高,动作变化更出人意表。有一夏日,大雨之后,寝室墙忽塌。当时董正闭目盘膝,端坐在靠墙的炕上。室内门徒大惊,急视董,已不见。四顾,董已坐在室内另一侧椅上,身上尘土皆无。又有一深秋午后,董午睡。门徒恐其受寒,乃提被蹑足至床前,轻覆被于董身。不料被才放下,人已不见。惊而回顾,则董已坐在靠窗椅子上,说道:“怎不说话?使我一惊!”又一日,与客人谈话。客人举杯饮茶后,因注意听董讲话,放茶杯时,未注意茶几,将茶杯放空。在茶杯向地上坠落瞬间,董一个箭步窜上前,将杯子接住。凡此种种,轶事甚多,不一而足。
2010.8.18.易宗内家武学研究会摄于北京万安公墓
清光绪六年冬,董海川去世,寿八十四岁。弟子尹福等,葬于北京、东直门外,榛椒树东北,红桥大道旁,并立碑略叙其事蹟。所传高足,最著名者,有尹福、程廷华、马维祺、梁振普、史季东、李存义、耿成性、刘凤春、张兆东等。
【按】关于董海川的传说,驳杂不一,本文内容主要取自《中国武术史料集刊》(1974年,教育部体育司编印)。原篇名为〈八卦拳之研究〉,作者周剑南(1910-2008),为台湾著名武术史研究专家,学风严谨,言不浮夸,其文颇具参考价值。
尹福(1840-1909),直隶省冀州人,住北京朝阳门外,头条四十号,并在城内设有铜肆。性和善,重义气,为董海川大弟子,因身材瘦长,人称“瘦尹”。
尹福武艺精纯,北五省闻名,在北京善扑营担任武术教头,传授武艺的对象包括光绪皇帝在内,多为王公贵族,因授艺多在北京城的东边,也被称为东城派。
卢景贵于民国三十一年(1942)出版的《曹氏八卦掌谱》一书中记述:“大指折曲而微贴于次指,余四指紧相贴靠,全掌直竖而微凹,并斜向左前方。”并紧随其后有小字做如下说明:“此称牛舌掌,乃传自尹福先生,与程廷华先生所传之龙爪掌,掌面向外,五指微张且微向外曲,虎口圆张者不同”。这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,最早明确记述尹程之别:牛舌掌与龙爪掌的典籍。
高义盛师祖在师从宋益仁之前,曾向尹福拜师学艺,故将尹福列入本门祖师之一。张峻峰来台授拳,家中墙上所悬挂的祖师像,即为手绘尹福画像。
程廷华(1848-1900),因从事眼镜业,人称“眼镜程”,董海川弟子。武功极高,拳谱上说他能空手搏飞鸟。他教拳的地方,主要在北京的南边崇文门外,所以也有人称之为“南城派”。
光绪26年(1900)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德军在东交民巷烧杀淫掠,程廷华激于义愤,连毙多名德军,上屋欲遁时,德军急开排枪射击,不幸被击中落地,仁侠英风,典型永垂千古。
程廷华所授掌法,掌型以龙爪掌为主,身法佳妙,功力深湛,意拳宗师王芗斋曾于《意拳正轨》中描述:“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,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,百折千回,令人难追其功劲。”对他推崇备至。
程廷华虽在五十余岁时以大义丧生,但因理法深澈,传授得法,门廷极广,弟子高手辈出,均为一时之选,堪称八卦门中影响最广的人物。
高义盛(1864-1947,维基百科载1866-1951,但经其曾孙高海华先生指出,正确年代应为1864-1947。此经高氏后人亲自确认,远较维基百科为可靠),号德元,字寿山,山东省无棣县大山乡大庄子人,幼时随父母移居天津武清区小高庄村,后定居武清区陈嘴镇艾蒲庄村。
高义盛早年承家传习练少林大红拳,后又学形意拳,并曾受形意名家李存义的指教,他学习八卦掌的缘起,与表兄周祥有关。
周祥(1861-?),又名玉祥,天津武清瓦房村人,绰号周麻子,曾从李存义学习形意拳,又从程廷华学习八卦掌,后拜入刘凤春门下,嗜艺如命,勤习善悟,深得程、刘两位大师的八卦掌真传,最擅使“开掌”,人称“掌手雷”,以掌击人,极少输手,又称“绝掌”。津门闪电手张占魁所习八卦掌,亦曾为周祥所指授。张占魁供职于津门营务处,拿贼捕盗,每遇强敌,必请周祥一同前往助援,可见张对周的信服。李存义曾说:“周麻子(周祥)的掌功不亚于翠花刘(刘凤春)。”
高义盛与师兄周祥为表亲,时相过从。高三十岁起从周练习八卦掌,后承周引介,在北京拜程廷华为师(一说高拜尹福为师,其说亦有所据。高之弟子张峻峰来台授拳,墙上除了高祖画像,就是尹福肖像)。但高义盛与尹师或程师亲炙时间均十分有限,周于高亦师亦友,多与之切磋攻错,时间长达二十年。高45岁(1911年)时赴山东原籍故里授拳,先后击败本村武师吴会山、张元彪、李学武等人,声名大噪。后于胶济铁路周村传艺,遇方外道士宋益仁,得其亲传,于是得窥先后天八卦掌全貌。
此传艺道士之名讳说法不一,或云宋益仁,或云宋义仁,据此道士所述,他与应文天、董海川俱师承江西广华山丹士毕澄霞,并强调:八卦掌原名“周天术”,其术有先天游身掌与后天六十四缠连掌,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,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。先天掌前者以绕圆走转为主,后天掌则以直线(或斜线)步法为主,直线并可化入圈中,以合易经方圆之理,并留下《周天术》拳谱一册为证。
方外道士传艺,颇富神秘色彩,但此事曾经韩慕侠加以印证。高义盛弟子吴孟侠先前曾在韩慕侠门下习艺七年,学得后天八卦掌五十余掌。后于天津得遇高义盛,偕兄长吴兆峰拜入高氏门下,五年后又习得六十四掌全艺,发现韩、高所传,几乎完全相同,经韩说明,他曾至皖南一带巧遇道士应侠(号文天),得其亲授八卦掌,乃改名慕侠,表明仰慕感恩之意。故韩慕侠之师应侠(文天)与高义盛之师宋益仁,武艺来自同源,均得自广华山丹士毕澄霞,高祖遇宋益仁传艺之说,诚非虚语。
高祖70岁左右时,受天津友人邀请,开始在在英租界球场(现为新华路体育馆)教授六十四式之八卦掌法,此艺于是公开,称“高氏八卦掌”。
高义盛传艺时,强调“以易为宗,以哲为派”,以大易的哲理为武学精髓。他毕生以习练研究和传授八卦掌为业,拜师求教者甚众,在天津比较有名的如高凤鸣(其子)、吴会山、吴洪山、张峻峰、安继海、张玉峰、徐明桥、曲克章、吴孟侠、杜绍堂、何可才、赵百川、李云章、刘凤彩、刘伯庸等等。其中吴孟侠、张峻峰并因此传下哲宗、易宗的系统。
高义盛与弟子吴兆峰(右)、吴孟侠(左)合影
高义盛80岁左右回武清艾蒲庄安享晚年,于1947年初(一月份)逝世,终年84岁。其子高凤鸣(字岐山,1896-1965)、孙高桂林(1939生)、曾孙高海华(1977生)均继其志钻研八卦掌,以承其学,于武清艾蒲庄定居至今。
吴孟侠(1906-1977),原名彩翰(一说本名学良),福建泉州人。少年好武,尤喜太极拳、形意拳和八卦掌。太极拳得传其岳父之盟兄、杨班侯传人牛连元。是天津一带极负盛名的武术家,因他极嗜武艺,时常到处漫游,广交天下豪杰,以武会友,武学造诣既精,见识尤广。师事高义盛之前,曾从师十一位,其中包括形意八卦名家韩慕侠。
韩慕侠本名韩金镛,曾随张占魁(兆东)学习形意拳、八卦掌,后漫游南北,至皖南一带巧遇道士应侠(号文天),得其亲授八卦掌,乃改名慕侠,表明仰慕感恩之意。吴孟侠在韩门习艺七年(一说十二年),除形意拳之外,又得到八卦掌五十余掌之传。后于天津得遇高义盛,经印证武功后,大为叹服,与兄长吴兆峰均拜入门下,五年后又习得六十四掌全艺,乃发现韩、高所传,系出同源。韩慕侠之师应侠(文天)与高义盛之师宋益仁,均为广华山丹士毕澄霞所传,八卦掌于是而有广华一系。
吴孟侠从高师学习之后,曾向韩师转述高师得艺经过。韩师对吴孟侠的转益多师,并不介怀,而得遇同门,尤觉惊喜,因此鼓励吴孟侠珍惜良师,致力学习,并经吴引介,与高师互递拜帖,以示认同敬慕之意,此事在武林一时传为佳话。
民国26年(1937)七七事变后,吴孟侠在重庆组建“中华国术会”,后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。抗日时期,曾随张之江担任中华武术协会理事长等职。
抗战胜利后,吴孟侠在天津和平区建设路寿德大楼与其兄吴兆峰创建“广华哲宗同易武术社”及“葆真八卦掌房”,设场授徒。葆真八卦掌房所在的寿德大楼,如今房屋构造已改,不复旧观,成了天津一家著名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宴会厅所在。
吴孟侠传艺于其子吴光普、其姪吴光祖,弟子有齐德居、王进忠等人。晚年著有《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》一书,后易名为《太极拳之要诀》出版。
张峻峰(1903-1974),原名张凤昆,山东省邹平县九乡丁家庄人。生于民国前九年十月四日,卒于民国六十三年,享年七十二岁。父亲名为楠,是丁家庄的庄长,育有三子,先生排行第二。
先生九岁时开始进私塾就读,三年之后,又在新式学校就读三年。毕业以后,即赴天津开始学习经商,当时在京津一带,学武蔚为风潮,他在做学徒期间,就常利用闲暇,四处访师学艺。 于二十一岁时便担任当时天津“汉宫秋”商号的总经理,总掌八个店铺,手下管理约三百多名伙计。“汉宫秋”总铺位于天津法租界二十六号泰康广场,主要经营的项目是洋货、烟酒、鲜果及国内外各项杂货批发买卖。
先生虽忙于生计,惟一旦积攒有余,即延聘武术家至家中,待如上宾,俾能就近求教。由于慕道心诚,请益虚心,又极下苦功,因此所请益的老师,也乐于点拨指导。其中于他亦师亦友的吴孟侠,对他影响尤深。
吴孟侠与张先生相交至善,以兄弟相称,曾长期住在张的家中,加以指导攻错,对他的启发甚大。后来经吴孟侠的引荐,张峻峰拜入高义盛门下,研习八卦掌。得到明师指点,张不胜之喜,即请得高师允可,奉请高师回自宅传习武艺。
因历访名师,张先生所学甚广,其中以八卦掌、形意拳、太极拳最精,除了八卦掌幸得高义盛先生传授之外,形意拳也得之于李存义、张兆东一系,太极拳则学兼杨、郝二家(杨式太极得之于杨班侯的友徒牛连元,获杨家拳诀真传甚丰,于用法体会尤多;郝式太极则受之于郝为真先生一系,经张先生融之以八卦掌的精髓,遂成为修习道功的桥梁)。
先生学习机缘既佳,练功又勤,在平津一带声誉鹊起,颇负盛名,天津的国术会聘为常务理事,上海国术会聘为编审处主任,自此开始课徒传艺。因其工作为采购水果、回天津批发,数次赴台采买,并短期居住,不料民国三十八年时大陆政权易主,从此定居台湾。
先生因见“汉宫秋”洋货鲜果的批发买卖,在当时百业萧条的台北市无从发展,于是改做米粮面粉的生意,闲暇时则在圆山下练拳(基隆河边原儿童乐园旧址处)。他练八卦掌先天转掌时,土地上可踏出三寸深的沟痕,因演练时功力深厚,气势非凡,围观者逐渐增加,要求切磋或请益的人也接踵而来。由于求教者越来越多,在当时经商又感不易的情况下,经一番深思熟虑,先生乃决定结束两年的米粮生意,改以教拳为业,这便是内家武技在台湾兴学之始。
当时台湾的武术界是以少林拳类的南方硬拳为主,对内家拳这样的软练法十分陌生,许多本地的拳师多怀疑这种软拳是不能拿来应敌的,因此很多人登门试探,没想到来访者尽管都不是泛泛之辈,却无不在一招之内被他发劲震出,于是探门的拳师们倾心拜服,纷纷要求拜入门下,学生也因此多了起来。当时求教者日众,张便陆续在圆山旁的“太原五百完人冢纪念碑”、植物园、迪化街十三号水门外、三重济阳医院等处公开授艺。民国四十年,“台湾省国术会”成立,在成立大会的观摩表演会场上,张手握一支长杆,竟以内劲将之震断,震惊全场。
当他在迪化街水门外教拳时,副总统陈诚先生也经常前往观看,并引荐他往总统府表演,之后各机关争相聘请,先生乃应聘到总统府、空军总部、警备司令部、调查局、情报局等处授拳。张迁居台北市信义路后,仍于自宅开馆授徒,诲人不倦,总计前后所点拨指导的学生,不下两万之众,他对内家武学之推广,可说不遗余力。
先生演练拳术时,柔中寓刚,气势磅礡,而应用时则灵活矫变,纵如猛虎,无论对手如何精壮魁梧,搭手一瞬间往往被他连根铲拔,有的腾空摔跌,有的仆地不起,无不随心所欲,恰如儿戏一般。有时甚至只是一招“挫手”,他便可将对手的手臂表皮黏挫起来,功强力韧,见之者莫不骇然叹服。他一生性情豪迈直爽,为学极肯刻苦用功,授艺也以勤学苦练为本,因此能对内家武学的精微处深得窍妙。高义盛先生传艺时,曾亲口点明“以易为宗,以哲为派”,就是以大易的哲理为武学精髓,先生深体此意,因此来台传艺不忘正名“易宗”,用以表明武学旨归,也表明了对师恩的感念。
张峻峰先生功力精纯深厚,为来台传习内家道艺之始,因为强调以易理为宗法,系依八卦所创造之武艺,因此称为“易宗八卦掌”,也称“游身连环八卦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