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家拳–形意拳

原名心意拳、心意六合拳

  形意拳的创始,众说纷纭,或云达摩、或云岳飞,不过,如宝显庭《形意拳谱》中〈积健社形意拳师承记〉所云:“形意拳之鼻祖,姬公隆丰也。远溯姬公以前,代远年凐,传说匪壹,俱无文献足征,未敢据为信史。惟自姬公以来,年代未远,承学斯术者,于其前辈之姓氏里居,类能确凿言之,递相传述,以其远绍而无据,易陷于诬,毋宁断自姬公,世系昭然,确实可信。”

gi  明朝末年,政治腐败,民生凋敝,朝廷昏聩,群雄并起,姬龙峰生于此时。他原名际可,字龙峰(或作隆风、隆丰、龙凤),出生于山西的蒲州,是蒲州诸冯里尊村人氏(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张营乡尊村),祖先世居山西洪洞,明初迁来蒲州,到姬龙峰的父亲姬训时已是第八代了。蒲州一带,西临黄河,东靠中条山,相传是虞舜故居,武风鼎盛。据说姬龙峰年少时,常在村西黄河滩上练拳,曾遇异人指点,从此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浑然一体,大枪术造诣尤其精绝,当时他在村中的巷道上骑马,用枪端点刺屋簷下的椽木,每间十棵,无一不中。根据乾隆五十五年《姬氏族谱》卷二的记载,说他“技勇绝伦,晚年破流寇于村西,手歼渠魁,人号神枪。”

  姬龙峰在明末时曾任总兵,在战场上“纵马提枪,有万夫不当之勇”。后因世乱朝昏,弃职归农。甲申之变(西元1644年),明朝覆亡,姬祖方当壮年,自谓:“吾处乱世,执枪卫身则可,若处平世,兵刃消灭,倘欲不测,何以御之?”“吾术不能以徒手胜,虽工犹有憾”,于是遍游名胜,访求豪杰,把心力从战场的刀枪转入拳术的钻研和创发。

  姬祖所创拳术的来源,可能与少林寺或终南山有关。他到河南时,曾居少林寺十年,因见两鸡相斗,深受启发,后吸收当时盛行于少林寺的龙、蛇、虎、豹、鹤五拳,创立了心意六合拳。少林寺至今还有著名的“少林心意把”和《六合捶谱》,内容与形意门流传的古谱“十法”大部份相同,两者之间当有深厚渊源。

  后代形意拳家又盛传姬祖于终南山得“岳武穆王拳谱”,此说来自戴龙邦《心意六合拳谱》序(其年代为乾隆十五年,即1750年)。姬祖与岳飞的关系,因年代相距太远,武术考据家唐豪与徐震均认为不可采信。但该谱指出姬公“变枪为拳,理会一本,形散万殊,拳名六合,前后各有六势。”将枪术化入拳法,确实是心意、形意拳理法上的来源。

  原始的心意六合拳前后各有六势,一势变为十二势,十二势仍为一势,其中的精华,就在一个“合”字,上下相合,左右相合,内外相合,因为注重心意的融贯,强调内外的结合,因此名为心意六合拳。拳谱上说:“理会一本,形散万殊”,后来形意拳虽然因为传承者的心得不同,而产生不同的形貌,但是却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打开了很大的发展空间。后人在十二大势上陆续深究整理,终于产生了著名的五行拳。根据传统说法,他的弟子除了曹继武之外,还有他的儿子姬寿、南山的郑氏(其名不传)和河南的马学礼等。

p1000419

后人在姬龙峰故居所建的龙峰纪念馆(2009.7.3.林世奇摄)

  根据雍正十三年(1735)河南进士王自诚的《拳论质疑.序》:“得姬师真传者,有其徒郑氏焉。郑氏于拳棍刀枪无所不精,而会通其理,因述为论。”南山郑氏承上启下,隐其名而不传,却是目前颇被认可的姬祖传人。南山郑氏所传为谁,目前难以确知,除河南新安人王自诚以外,李政(李祯)、河南洛阳人马学礼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,都是这个时期心意拳的宗匠,但这些人的系谱尊卑究竟如何,目前仍有较大争议。可确知者,马学礼所传,形成了河南系的古朴风格,戴龙邦所传,则形成了山西戴家特有的风格,称为戴家心意拳。从此心意拳有了河南、山西两大系统。

改名形意拳

  “心意拳”原始风貌较为刚猛,传入山西戴家渐有转化,到李飞羽(1788-1876)的时代,他与同门共同揣摩研究多年,吸收道家的思想,使原有心意拳更趋精炼简约,于是创造了“三体式”和“五行拳”,因为吸取了万物变化的“形”态,化约成精简的“意”象,改称为“形意拳”。

  李飞羽,字能然,在山西祁县一带,根据当地对长者称呼的习俗,被称为“李老能”,因音近讹为“李洛能”,又因在祁县种菜园,亦称“李老农”。他本是河北深县人,精于长拳,在他去山西祁县做佃农的时候,认识了戴龙邦的儿子戴文雄和戴文俊,经过交手,败在他两人手下,因此要求拜入师门,两人因年纪幼小,就引见他拜见戴龙邦。当时李洛能已经三十七岁了,虽见戴氏“言谈举止,均甚文雅,不似长武术者”,但却因为如此,“心异之”,乃诚心拜在门下,苦志练习。

  刚开始戴龙邦教得很慢,两年之间只教了一项劈拳和半趟连环,李洛能不敢请益,只是专心练习,朝夕不断。有一年,戴龙邦的母亲过八十寿诞,李洛能前往拜祝,拜寿之后,会武术的人都在寿堂表演,各尽所学,戴龙邦的母亲见李洛能只练半趟连环拳,问过龙邦,才知道他两年之间只练了这半趟拳,因此对龙邦说:“这个人学了两年之久,并不贪多,看来倒是忠诚朴实,你好好教他吧!”龙邦本是孝子,又受老母面谕,因此尽其所能加以传授。

  到李洛能四十七岁的时候,武功大成,每和人交手无不随心所欲,手到功成。他有个考上武进士的好朋友,体力过人,对他的武术颇不心服,又不便开口挑战,有一次走在他身后,趁他不备,两手抓住他,要用力举起,就在那一瞬间,他自己的身体竟然腾空飞起,碰上屋顶才掉下来,而且两脚站得好好的不曾跌倒,还以为这是邪术,觉得很纳闷。在孙禄堂的《拳意述真》书中曾经说明,这是“不见不闻的知觉”,已是拳术上乘神化之功,据他所知,有四个人到达这种境界,除李洛能之外还有八卦掌的董海川,太极拳的杨露禅和武禹襄,李洛能因此被称为“神拳李能然”。

  他除了功夫练到化境之外,对形意拳有非常大的贡献,首先他吸收了道家的养生观点和思想基础,定三体式为形意拳的基本架势,把原有的十大形扩大为十二形,又编套路“杂式捶”和对打的套路“安身砲”等等,为了称呼和理解方便,还把心意六合拳改名为“形意拳”(若根据王芗斋的说法,则在戴龙邦时,“心意”拳已改名为“形意”拳)。

  由于李洛能打破形意拳家墨守成规,教人唯亲的保守观点,广开门庭,又重视武术交流,因此形意拳名家辈出,声威大震,形意拳在武术界的地位自此建立。因为他每年来往于山西、河北两地,在山西传下了车永宏、宋世荣、宋世德、白西园等人,在河北则传下了郭云深、刘奇兰、张树德、刘晓兰等人。一般说来,山西派得于“形拳”较多,而河北派则尤精于“意拳”。

所谓“形意”就是“象形取意”,从自然界中飞禽走兽的形态里,去揣摩攻守的方法,透过意象的捕捉,把飞禽走兽的姿态,化为武术的动作,“势势不离虎扑,把把不离鹰捉”,象其形、取其意,在“形”里面表现出精神的“意”念来,所以叫做“形意拳”。

这种拳术,以意念为主,重点在于培养身体的太和元气,以意领气、以气运身。因为招式浅明简易、动作柔和舒缓,在练习的过程里,无形中调匀了气血,改善先天的体质;其次以协调的呼吸,培养生命的动力,内运五脏六腑,外练四肢百骸,不但能强筋健骨,袪病延年,而且可以滋润性情,达到气恬神怡的精神境界。

形意拳养气的方法,就从简单的“五行拳”开始,每招都是一屈一伸、一起一落,或一往一来,并不去故意用力,但是因为动作很有规律,运动量又很恰当,在屈伸往来之间,等于是充份把周身做了按摩,所以“不运气而气充,不加力而力无穷”。其理论特点约有如下数端:

收摄灵根

形意拳谱有“三性调养”之说:“要之,运于三性之中,发于一颤之顷,如虎之伸爪不见爪,而物不能逃,龙之用力不见力,而山不能阻。如是诸法合而为一,克人岂有不利乎!”“三性”,指“眼为见性,耳为灵性,心为勇性”,意在收摄灵根,使“精灵之意在我”,则内劲腾发之际,不过一颤之顷,精微入妙。

古名心意,后名形意,都在强调心意融贯的重要性。故形意之劲,系由内摧外,神重于形,意识、动作、呼吸紧密配合,意为主导,故有“心意诚于中,肢体形于外”之理。

用意入微

形意拳的锻炼,以桩功入手,要求体稳根实,通过内在的统一强化内劲。故有〈八字诀〉:“桩法拳式站定时,此八字须具备焉,所以蓄力养气,使敌我者无所措使。”在桩法中让气沉丹田,由蓄精、养气而敛神,劲足气盛,产生雄浑内劲。

此劲不在外表,而源于内在深处,故有“四梢”之说:发为血梢、甲为筋梢、牙为骨梢、舌为肉梢:必使发欲冲冠,甲欲透骨,牙欲断筋,舌欲摧齿。行拳走势时舌抵上腭,牙齿微扣,气自三心(脚心、顶心、手心)出,劲向四梢发,宛如怒发冲冠,周身如戟,如虎恨龙惊,气发声出,声随手发,手随身落,“心一颤而四者皆至”“一动而百枝摇”,故“四梢无不齐,内劲无不出”,四梢齐劲,乃得浑然一统的内劲。

三节如龙

形意在统一的整体中,强调灵动的变化,故有“三节”之说,《十法》:“不外乎起、随、追而已。盖梢节起,中节随,根节追之。庶不致有长短曲直,参差俯仰之病。”

以全身来说,足为根、身为中、手为梢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,以腿为例:腿部微曲,曲则易动,动则灵敏,蹬则有劲。明三节,意在明“龙身”之理,所谓“龙腰三折”,腾挪夭矫,除掌握力量根源、透发末端之外,又强调劲力的回环转折,从根到梢,身体的力量贯串连结,乃能如鞭如龙,全身律动浑然一体。

略带曲势

徐震《国技论略》:“心意壁垒森严,如岳家之善用正也。心意之妙尤在简约而易于专精,其搏击时,横略带曲势,取有余不尽之意,其身法亦贵有圆势,其十形中尤多合导引之义,是其为南宗内家之学也。”

徐震提点极精:“略带曲势”“有余不尽”“贵有圆势”,出于老子: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。”将哲学上抽象的“曲”化为身体上具象的“曲”,这是明末以来内家武术的特点。如形意拳〈八字诀〉中强调曲、扣、圆、抱:三曲者何?两肱宜曲,弓如半月,则力富。两膝宜曲,弯如半月,则力厚。手腕宜曲,曲如半月,则力凑。皆取其伸缩自如,用劲不断之意,是谓之三曲。凡此,均为道家思想之应用。

以圆构型

形意拳〈八字诀〉中强调了圆与抱,均体现了“以圆构型”的特点。三圆:“背骨要圆,其力催身,则尾闾中正,精神贯顶。前胸要圆,两肘力全,心窝微收,呼吸通顺。虎口要圆,勇猛外宣,则手有裹抱力,是谓之三圆。”三抱:“丹田要抱,气不外散,击敌必准。心气要抱,遇敌有主,临变不变。两肱要抱,出入不乱,遇敌无险,是谓之三抱。”

形意拳讲究阴阳圆润,势式圆弧。圆则滚,滚则进,故在进退中形成上下、内外、平立、横顺的各种螺旋。旋为形,滚为劲,动如螺旋,起落似弹簧。攻中有防。防中有攻。

往复如环

心意拳〈十法〉有云:“身法有八要,起落,进退,反侧,收纵而已。夫起落者,起为横,落为顺也。进退者,进步低,退步高也。反侧者,反身顾后,侧身顾左右也。收纵者,收如伏猫,纵如放虎也。”

关于身法的起落:“肘发护心,手起撩阴,其起如虎之扑人,其落如鹰之捉物。”强调起钻落翻,螺旋形的运动方式,使身法如环无端,一起一落,一收一放,足可往复来回,绵绵不尽。因此形意拳谱云:“起如钢锉,落如钩竿。起者去也,落者回也。”“起落如水中翻浪。”

主静尚柔

一般人对武术的误解,在于:“若急急于拳套是舞,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,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,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。观诸用急暴力者,无不努目皱眉,顿足有声,先闭其气,而后用其力,既毕,则又长吁一声,叹气一口,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。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,而终为门外汉者,目见皆然,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?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,可知谬途误人之甚。学者于此求力之法,当细斟之,自能有天籁之机,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。”

练习形意拳则须肌肉放松,去其拙力,产生内劲,以养丹田之气。练到一定程度,方可快慢相间,寓柔寓刚,养成听劲应变的能力。如王芗斋所云:“求劲之法,慢优于快,缓胜于急,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。盖运动之时,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,不稍有淤滞之处,骨须灵活,筋须伸展,肉须舒放,血须川流,如井之泉脉然。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,一贯之力,而本力亦不外溢。”

在凌桂青的《形意拳图说》中曾经对形意拳的特点做了很好的概括:“简而不烦,雅而不俗,浅而易明,劳而不伤,依法习练,日须片时,便使筋缩者伸,弛者和,散者聚,柔者刚。血脉流通,精神强固。”充份说明了这种拳术的特点。

形意拳的锻炼强调“心意”,意在明其主从,有如行军布阵,心为令、意为旗,以心意引领周身的运动,养劲才能浑然一统,行劲才能精微入细。强调“六合”,则在强调用意所在,不在逞一拳一脚之能,而在周身一统的浑元整劲,其合不在外形把势,而在内意到外力的层层融合、肢体根梢的和谐统一,因而创造了形式简约的“三体式”与“五行拳”。

三体式

李飞羽吸收道教思想,创造“三体式”,作为形意拳起式。三体式的来源,是道家内丹的思想。宋代的内丹大师张伯端尝谓:“道自虚无生一气,便从一气产阴阳。阴阳再合成三体,三体重生万物昌”。形意拳以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,“虚无生一气”,是由静而动;由太极至于三体,是由动而静。身体是宁静的,但内在是律动的。在宁静的桩法中发现自己的身体,掌握身体发出来的讯息,是为先天。桩法不必用念头控制,它会在静中自我调和,这就是中和。形意拳的入门,便是以三体式培养中和之气。

三体式所取的意象,是天地人三才之象,即人身中之头手足。其式要求两足单重,不可双重,前足可虚可实,着重在于后足。一般人不懂得身体的均衡,用三体式调节它,要求有虚有实,称为单重。不得单重之中和,先后天不交,刚多柔少,变化不通,自被血气所拘,拙劲所困,以三体式入手,意在得其中和之起点,使动作灵活,形式一气,无有间断。

五行拳

除三体式外,清初形意拳家又创造“五行拳”,其命名和用意都明显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,可说是对道教及相关文化的整体吸收。

心意拳早期所定把式,取法天地万物,以动物意象为主,但改名形意之后,取象开始转向五行的意象。拳架以五行为名,意在以“五行”统合身心内外,形意拳讲求内外合一,以“五行”为联属:“内属五脏,外属五官。心属火,心动勇气生,肝属木,肝动火焰冲,脾属土,脾动大力攻,肺属金,肺动震雷声,肾属水,肾动快如风,此五行之存于内也。目通于肝,鼻通于肺,耳通于肾,口舌通于心,人中通于脾,此五行之现于外也。故曰:‘五行真如五道关,无人把守自遮拦’。”“天地交合,云蔽日月,武艺相争,先闭五行。”“闭己之五行,克人之五行”。“五行四梢要齐全,气连心意随时用,硬打硬进无遮拦。”

旧谱解五行,强调了内外的联属关系,内为五脏、外为五官,若能内外一统,一旦宣发,便如火焰震雷,如响斯应,其勇力沛然不可当。拳分五行,同时也表现了劲路的多重向度,即:筋骨坚如铁石的“金力”,四体曲直柔韧的“木力”,周身敦厚沉实的“土力”,再加上行动如龙蛇流转的“水力”,发手如炸弹爆烈的“火力”,是为五行合一,以此深入武术核心:“浑元力”。

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架。是最精炼的五路拳法:劈拳属金、钻拳属水、崩拳属木、炮拳属火、横拳属土,所以称为“五行拳”。五行拳借着“屈伸开合,起钻落翻”,换掉后天浊力,培养先天的太和元气,是形意门养气换劲的关键。它的动作非常简单,因为它都是单式练习,每招都是反复重来地练习,很容易学会。内容包括:

劈拳者,五行属金能养肺,是一气之起落也。其劲顺,则肺气和,夫人以气为主,气和则体自壮也。

钻拳者,五行属水能补肾,是一气之曲曲流行,无微不至也。其气和,则肾足,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。

崩拳者,五行属木能舒肝,是一气之伸缩也。其拳顺,则肝平而长精神,强筋骨,壮脑力。

砲拳者,五行属火能养心,是一气之开合,如砲炸裂也。其气和,则心中虚灵,身体舒畅。

横拳者,五行属土能养脾和胃,是一气之团聚也。其形圆,其性实,其气顺,则五行和而百物生焉。

xingyi_1

劈拳

xingyi_2

钻拳

xingyi_3

崩拳

xingyi_41

砲拳

xingyi_52

横拳

(张永良老师)

五行连环拳

五行拳属于单招的把式,练成之后,招招连环贯串,就成了形意拳的基本套路--“五行连环拳”。五行连环拳融贯五行,统御六合,抽身换影,进退无常,因此又称为“进退连环拳”,因为拳架走直劲,所以长劲非常快,是内家功夫最好的功力拳。

十二形

明末的姬龙峰象形取意,化枪为拳,不离六要:鸡腿、龙身、熊膀、鹰捉、虎抱头、雷声,历经整编,第四代的“神拳”李飞羽乃在河北、山西传下“十二形”,取象于十二种动物:

龙有缩骨之法,虎有扑食之猛,猴有纵身之灵,马有疾蹄之功,

鼍有浮水之能,鸡有争斗之勇,燕有抄水之巧,鹞有侧身之力,

蛇有拨草之精,有竖尾之势,鹰有捉拿之劲,熊有竖项之威。

其身法起落伏纵,攻守兼备,形式简约而意象丰富,充满了《大易》取象的智慧。

xingyi_6

龙形

xingyi_7

鼍形

xingyi_8

蛇形

(张永良老师)

形意拳是“化枪为拳、象形取意”而创造的拳法,特点是招式简明,拳路雄浑,注重意念的锻练,强调身心的统合。在节奏明快的屈伸起落之间,使人血脉流通,精神强固,“不运气而气充,不加力而力无穷”。其代表拳架除了五行拳、五行连环拳、十二形以外,还有八式拳、四把捶、十二洪捶和杂式捶等。但形意拳的锻炼重点不在招式,它注重意念的锻练,强调身心的统合,容易培养出内外合一的浑元力。拳架本身简单朴实,但是依法施为,日起有功,内息充盈,气贯四梢,足以练出扎实的内家功力。